自主选拔在线

登录 | 注册

拔尖创新人才该如何培养?一起来看人大附中新任校长的独到见解

2025-09-19 12:02|编辑: 郭老师|阅读: 10

摘要

拔尖创新人才该如何培养?人大附中新任校长在刚刚结束的海淀教育大会专题研讨暨第三届海淀教育学术会议上,围绕《培育让创新人才蓬勃生长的“沃土”》主题,阐述了人大附中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的前沿探索以及自己独到的见解。

新学期伊始,人大附中迎来新校长。关于如何有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人大附中新任校长在刚刚落下帷幕的海淀教育大会专题研讨暨第三届海淀教育学术会议上分享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让我们一来看具体的见解!

  在刚刚结束的海淀教育大会专题研讨暨第三届海淀教育学术会议上,宓奇校长首次以人大附中新任校长的身份公开对外发声,围绕《培育让创新人才蓬勃生长的“沃土”》主题,阐述了人大附中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的前沿探索,以及自己独到的见解。

  宓奇校长此次分享了4个关于未来创新人才培养的秘笈,原文如下:

  未来的创新人才,需要寻根问底的科学精神

  在担任人大附中校长以前,宓奇校长在人大附中三亚学校既是校长,也是一名在讲台上坚守了22年的物理老师。

  10年前的一次物理课上,一位同学看到教材上称量地球的“卡文迪许扭秤实验”后,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微弱的烛光经小平面镜反射,能清晰照到刻度尺并提供准确数据吗?这个装置是真的吗?

  面对学生的质疑,宓奇校长当即决定带领学生一起探寻真相,一头扎进了面向科学事实的探究里。

  在仔细研读200多年前卡文迪许撰写的实验过程原文后,学生们发现,卡文迪许用的方法并非反射光放大思路。为了还原史实,宓奇校长突发奇想:是不是可以开发一款虚拟现实程序,让同学们都体验一下真实的测量方法呢?

  于是他又带领学生用了半年的时间和学校通用技术组的老师,以及HTC公司的技术团队合作,共同开发了利用虚拟现实还原的测量外力引力常量的实验。

  当学生戴上头盔,仿佛回到了200多年前,体验了利用目标尺精确测量微小量的智慧和成功的喜悦。

  宓奇校长表示,未来的创新人才,需要有对科学的尊重和崇拜,需要有寻根问底的科学精神,也需要有追求极致、精耕细作的科学概念。

  还原卡文迪许实验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测量和细致入微的调试,而正是尊重科学、了解科学发展的真实路径,才能够为学生日后的创新打下更坚实的根基。

  未来的创新人才,要在互动和协作中碰撞思维

  宓奇校长表示,培育未来创新人才的沃土需要有充足的养分,而这些养分来自于学习过程中活跃的思维、积极的互动和跨学科的协作。

  人大附中的课堂,从来都是倡导积极对话,以对话来促进思维的碰撞。“我希望在课堂上创造各种冲突话题,让学生们讨论起来、辩论起来,更深入地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更清晰地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宓奇校长说道。

  人大附中曾在刘彭芝校长的带领下,与美国学校合作,开展中美学生科技教育项目。

  宓奇校长当时带领学生参与了风能研究项目,中美双方的同学竞相设计风力发电机的叶片,研究流体的特性,定期召开网络会议,开展面对面的交流和共同实验。这样的交流合作持续了6年的时间。

  在这一项目研究经验基础上,人大附中三亚学校的数学老师、科学老师和技术老师还一起开设了零碳建筑课程。

  师生以选修课为载体,一点一点改造集装箱、设计能源的转换与存储系统。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目前两个设计小屋已经能够完全实现用太阳能进行能源的自给自足,太阳能供电系统能够为其中的空调、烤箱等用电器提供电力。

  未来的创新人才,要手脑并用、关心生活

  宓奇校长认为,未来的创新人才,要能够手脑并用,能够关心生活,关心实践,关心物化的作品持续产出,而学校和老师则需要为他们创造广阔的空间和热爱科技的氛围。

  在人大附中,学校会举办广泛的科技活动,这些活动由学生自己组织,可以让他们时刻沉浸在科技的氛围中。同时学校还会支持学生在课内的科学研究,为他们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和支撑。老师和也会和实验员通力合作,在课堂上和课后充分满足学生探究的需求。

  自2018年起,每年10月的第四周是人大附中的“人工智能周”。学校信息技术组会邀请国内顶尖高校和高新企业,合作推动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普及,多年活动获得师生一致好评,也发挥挖掘学生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兴趣与潜力的作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跟随项目组参与研究并产生多项相关研究成果。

  2024年,人大附中发起了AI创作者大赛,鼓励学生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创作,参赛项目包括艺术设计、音乐、游戏、智能体等多个类型。

  历年来的获奖作品,如今已经转化为了人大附中的系列文创产品,深受了老师和学生的喜爱。

  未来的创新人才,要跟着国家发展战略走

  2013年,我国航天史上首次太空授课的地面课堂,设在了人大附中。8万所学校,6000万师生观看了王亚平老师在天宫一号与地面进行的天地互动,这也极大激发了人大附中学生对航天事业的热情。而宓奇校长则担任此次太空授课的地面课堂教师,作为专家组成员协助完成我国首次太空授课任务。

  “未来的创新人才既要有仰望星空的浪漫和理想,又要有脚踏实地的心态和斗志;既要有个人发展的需求,也要追随民族和国家的希望”,宓奇校长表示。

  后来,人大附中在物理课上把红色基因和科技血脉相融合,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分组完成火星探索计划。科学实验团队学生每三人组成一个小组,各有特色和侧重。其中有一个小组查阅了中国航天和世界多国的航天资料,判断2020年是最适合我国发射火星探测器的一年。

  2020年,同学们的预测成了真。宓奇校长带领同学们来到文昌发射基地附近,亲眼见证了天问1号的发射盛况。

  同学们在学习航天理论的同时,还能及时了解航天技术的前沿应用,并且亲身感受卫星火箭的研制和发射并非一日之功。

  迄今为止,人大附中的水火箭课程已经经历过了6轮升级,水火箭也从一级到二级到多级,从空载到装载降落伞,再到装载火炮标。从手动发射到自动发射,再到远程遥控发射……随着课程的不断发展,学生们也在体验着完成伟大的理想所需要经历的进步。

  “我们希望通过航天系列课程,让学生们体会传承和发展、坚持和迭代的力量,而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需要有信仰的阳光,需要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志来激励创新人才在奋进中成长”,宓奇校长说道。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由自主选拔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zizzsw)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2025拔尖创新人才人大附中拔尖人才培养

天津英华实验学校构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高地2025-01-02

福建安溪一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遴选二轮选拔结果出炉2025-01-03

惠州一中2024级数学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选拔结果出炉2025-01-03

2025北京经开区人大附中第二季科学冬令营活动报名2025-01-09

2025北京八中拔尖创新人才活动报名2025-01-09

没有更多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