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对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南大学三所高校的专业调整进行了报道,这一举措无疑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投下了一枚重磅信号弹。这几类新专业不仅代表了当前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更预示着未来就业市场的风向标。
福利领取:
为帮助考生家长选择到适合自己的院校专业,自主选拔在线团队特汇总整理了《2026高考择校选专业攻略》电子资料,囊括专业发展前景、择校选专业注意事项以及高考分数线等关键信息,帮助考生家长及早规划,精准锁定适合自己、性价比高的院校和专业,让考生的未来更有保障!
→免费领取←
对于正在面临专业选择的高中生而言,高校专业调整方向正成为未来就业市场的"风向标"。
一、银发经济:3.1亿老人催生的新赛道
复旦大学新增银发经济专业、量子科学与技术、新材料、低空技术与工程、神经工程与脑机接口等急需学科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项目,聚焦AI健康监测等实践场景。今年起,第一届老龄事务管理专业硕士入校就读。学校老龄研究院设置银发经济博士生培养项目,近两年将向人文社科博士生开放转入。
人民日报文章数据表明,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22%。但养老从业者仅12%具备本科学历。
“老龄产业是面向‘夕阳’的朝阳产业。”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胡湛说。银发经济专业作为直接对接老龄产业发展的核心专业,其培养体系与产业需求紧密衔接,考生家长在面向专业选择时,可重点关注以下几个前沿领域专业。
量子科学与技术
量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近年来新兴的前沿交叉学科,主要应用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以及量子测量三大领域,例如量子点定量检测技术可用于老年群体的心血管病、慢病等多种疾病的居家检测。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核心领域。它并非单一的技术学科,而是计算机科学、数学、认知科学、大数据、物联网与伦理学等多学科的深度交叉与融合。
例如复旦大学研发的搭载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平板电脑,能帮助老年人了解医疗药物功效,规划外出路径,还会询问如何辅导孙辈功课。通过采集老年人使用大模型的交互数据,为更多智能设备适老化改造提供方向。
该专业就业前景极为广阔,市场需求旺盛。应届毕业生因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能力,入职多为算法工程师、研究员等核心岗位,起薪普遍在每月1.5万元以上。
二、智慧交通:AI重构出行的未来专业
近年来,智慧交通建设加快推进,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
作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去年新增智慧交通专业。
其中,“无人驾驶”是智慧交通的重点应用场景。2024年初,周帆团队与业界联合完成“L3+无人驾驶安全防护技术”项目。课题组用仿真软件构建车辆动力学模型,模拟真实路况,涉及行人突发横穿等极端场景,最终开发“安全副驾”系统,依托安全驾驶大数据,实时监控自动驾驶,关键时刻可主动干预,保障行车安全。
智慧交通专业
智慧交通专业源于交通工程,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后,更新了学科专业内涵。课程设置则既保留传统交通工程经典课程,又涉及深度学习、智能视觉感知、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方向。数学、计算机、控制科学……多学科深度融合,传统交通研究迈入智能化。
从就业情况来看,学院针对智慧交通领域布局,毕业生就业涵盖互联网企业、交通运输企业、政府交通管理部门、设计研究院、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等。
当下,行业青睐既掌握交通系统规划与管理知识,又精通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北航毕业生人均手握3个offer,车企争抢"既懂交通规划又能写算法"的复合型人才。
进群邀请
欢迎加入【2026高三学习交流群】在这里,和志同道合的同学并肩作战,一起分享学习心得、交流解题技巧,更有定期更新的学习资料,涵盖高考试题、模拟试卷以及相关的作文素材等,助你全面掌握知识,熟悉考试题型,提升解题能力。
微信扫一扫,加入群聊......
如果加群失败,可在企业微信联系人中添加妮妮老师(微信号:13311095027)好友,备注:省市-高考年份-选科。
三、电子信息材料:破解"卡脖子"的硬核专业
近年来,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完成多轮专业调整,撤销多个专业,新设电子信息材料专业……
人民日报文章指出,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去年超8万亿元,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水涨船高。湖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滕杰表示,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电子信息材料专业聚焦半导体制造、电子封装、功能材料及器件等方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为满足人才需求,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与时代新材设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共同攻关可回收复合材料、储氢储能、低空飞行器等前沿领域课题。
对于考生家长来说,在未来择校选专业时,可以从以下几个专业进行考量:
电子信息材料专业
该专业聚焦半导体制造、电子封装、功能材料及器件等方向,作为新工科专业,该专业强调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在电子信息材料设计、制备、性能测试等方面的能力,符合国家对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关键领域的人才需求。
据工信部数据显示,到2025年,我国需要50万电子信息材料专业人才,而现在每年毕业生不足3万,人才缺口巨大,未来10年都将是黄金发展期。
华为、中芯国际等龙头企业每年都大量招聘该专业人才,毕业生可从事半导体、技术研发、电子封装、新能源等领域从事研发、工艺设计等工作。另外,湖南本地有国家级半导体产业园,就业机会较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当今时代最具潜力和前途的专业之一,在多个关键领域,有助于破解“卡脖子”难题。每年的报考热度都居高不下,几乎是每位物理考生在挑选专业时都遇到过的选项,甚至是首选项。
值得一提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只面向本科层次招生,属于工学大类下的计算机类。
并且,随着国家加大在信创产业、新基建等领域的投入,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持续旺盛,毕业生可投身于基础软件研发、互联网、智能系统开发等国家急需方向,进入华为、中兴等科技领军企业参与核心技术攻关,或在金融、制造、政务等行业推动数字化转型,既能为国家突破“卡脖子”技术贡献力量,也能获得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回报。
四、本科新增专业:反映国家战略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专业设置也直接反映了国家战略需求。
2025年教育部新增专业中,低空技术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教育、健康与医疗保障等专业引人注目。
这些专业面向低空经济、网络安全、智慧教育、医疗保障等新兴领域,旨在填补未来可能出现的人才缺口。例如,低空经济作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核心任务之一,预计到2025年产业规模将突破8500亿元,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从事飞行器设计、低空交通管理等工作,职业发展空间广阔。
这些新专业的设立,不仅反映了当前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需求,也为广大学子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而言,关注这些新兴专业,或许能为他们的未来职业规划提供一个清晰的方向。而对于高校来说,持续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此次人民日报点名的三所高校专业调整,无疑是对全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引导和示范。希望更多的高校能够以此为契机,紧密关注社会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