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南京大学强基计划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专业怎么样?后续培养方案又是怎样的?考生深造、就业前景如何?今天让我们跟随自主选拔在线团队一起了解南京大学强基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与优势。
猜你喜欢>>>39所985高校强基计划报考流程梳理汇总
相关阅读>>>2025强基/综评备考经验分享汇总
推荐阅读>>>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汇总
南大强基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专业介绍
1、历史悠久
南京大学文学院,其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创立的三江师范学堂与1888年设立的汇文书院。1914年,在两江师范学堂基础上建立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式设立“国文部”,这可以视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成立的标志,而南大中文系科也因之成为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建立的中文系科之一。此后南大中文历经演变,经历了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多个阶段。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南京大学与金陵大学文、理学院合并,两校文学院中文系也因此合并为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07年,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名为南京大学文学院,目前由文学系、语言学系、文献学系、戏剧影视艺术系等组成。南京大学是全国首家系统开设古文字学课程的高校。从1924年胡小石先生开设甲骨文课程并编纂教材《甲骨文例》开始,南京大学的古文字学已经走过了100年的历史。
2、大师云集
百余年来,文学院薪火相传,弦歌不辍。诸多著名学者与教育家如李瑞清、福开森、王伯沆、吴梅、黄侃、汪辟疆、胡小石、商承祚、陈中凡、潘重规、杨晦、唐圭璋、吕叔湘、方光焘、黄淬伯、罗根泽、陈白尘、陈瘦竹、洪诚、黄景欣、程千帆等先后执教于此,滋兰树蕙,培李植桃,为国家培养出各层次毕业生近万人,曾昭燏、游寿、李孝定、周法高、张秉权、于豪亮、赵诚、黄德宽等文学院学子,成长为享有盛誉的古文字学者。
3、一流学科
文学院是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单位,在教育部历年的学科评估中,学院稳稳位居全国高校中文学科院系第一方阵。文学院是国家“双一流”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单位”,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在教育部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中国语言文学取得优异的A+成绩。文学院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委员会直属“古典文献研究所”、教育部语信司与南京大学共建“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江苏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文学与东亚文明中心”、江苏省作协与南京大学共建“江苏文学院”以及南京大学校级研究机构出土文献研究中心、中国诗学中心、域外汉籍研究所、新诗研究中心、华文文学研究所、方言与文化研究中心、戏剧影视研究所等。其中出土文献研究中心是为强基计划专门成立的教学科研平台,负责调动优质教学资源、强化人才培养。
4、师资雄厚
文学院师资力量雄厚,领军人才集中。文学院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倡优良学术传统、团队精神和奉献意识,形成了一支高精尖、学缘广、国际化程度高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授42人,副教授24人。其中有全国相关专业学会会长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青年长江学者2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国务院特贴专家1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8人,江苏省社科名家1人,江苏省333工程1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12人,江苏省教学名师2人,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2人。院内教师获得各类人才称号奖项的占教师总人数的一半以上。文学院师资队伍学科结构合理,既拥有古文字学的学科传统,又具有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科研优势。
温馨提示:为方便大家第一时间获取强基、综评、学科竞赛、少年班等升学政策,欢迎大家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2025强基综评交流群",群内有老师将为大家线上答疑。
另外,特整理《2025强基计划报考指南》PDF资料,领取链接:https://www.zizzs.com/form?xyppid=560405405801390180
扫一扫即可进群
如果你还有其他疑问,或想了解最新招生政策、有升学规划需求、领取最新试题,可添加妮妮老师企微微信(微信号:13311095027)好友,并备注“高考年份+省份+姓名”,老师会统一邀请大家进群~
南大古文字学强基人才培养
1、培养模式:梅庵书院+师友会
强基班实行生活学业全覆盖的“小班化”教学模式。文学院设立了专门平台“梅庵书院”,书院以南京大学的创始人之一,教育家、书法家、古文字学家李瑞清的斋号命名。梅庵书院为每一位强基生配备专业导师小组,引导经典学习与学术研究。导师小组对学生的课业学习、学术研究、职业规划等进行全方位指导。师生定期读书、交流学问,采取经典研习、心得交流会、导师或外请学者学术报告等形式提升学术能力。为培养新型师生关系,强基班自本科一年级起开展“师友会”活动,为每位新生配备专业教师,全年不少于4次“师友会”活动。活动灵活多样,形式不限,可以参加导师的研究生研讨活动、读书、茶叙、餐会、游览、参观等。人文学科的培养不限于课堂,优秀的文化素养往往来自日常的熏陶。“师友会”的目的是让文学院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打成一片,以寓教于乐的形式给予学生更大程度的提升。
2、课程体系:大中文+古文字
文学院强基计划的培养定位是:立足大中文,强化古文字,培养宽基础、交叉性、研究型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古文字学强基班的课程体系,是在汉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即通常所谓“中文”学科)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加设一套古文字学专修课程。学生入学后,与汉语言文学班、汉语言文学拔尖班共同学习全套“大中文”课程,同时加开古文字学专门课程。“大中文是底色,古文字为特色”。大中文课程体系,包括语言学方向的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以及文学方向的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等七门主干课,以及与七门主干课程相关的全部选修课。古文字学专修课程,指古文字学的理论与实践课程。
3、转段机制:双向选择+直研直博
文学院强基计划的转段模式,是双向选择的分流机制。凡通过各阶段考核、对学术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均有机会获得保送研究生的资格。汉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所属各二级学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文艺学等七类,以偏古代或偏语言的研究方向为主)均向强基班学生开放。教学双方根据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学术能力,以及各二级学科研究方向的具体要求,综合考量学生与各二级学科专业的匹配度。2023年,首批通过考核的强基生14人全部保送文学院继续攻读硕士学位。2024年起,特别优秀的强基生,还可以获得直博资格,在文学院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4、政策优势:专项扶持+持续投入
文学院对古文字学强基班的投入逐年提高。文学院在出国访学、科研资助以及与国际顶尖大学交流等方面持续加大支持力度,不断优化专项政策,为强基班优秀学子继续深造创造足够多、足够好的机会,培养出更多宽基础、交叉性、研究型的拔尖人才。文学院强基班学生各类奖学金获奖覆盖率达到80%,保研率近90%。强基班一批本科生在政策扶持下崭露头角。邹金君、李梓铭在首届“树人杯”未来古文字学者学术征文大赛获奖;邹金君、李铭锐受邀参加古文字学强基计划高端论坛;陈蔚佳受邀参加新加坡国立大学第八届亚洲青年语言学家论坛;21级强基班荣获“江苏省先进班集体”。
5、培养成效:适性展才、深耕专业
南大古文字强基对学生施行多元全面的培养,鼓励学生根据意愿选择发展方向。2024年,2020级古文字强基班学生毕业,14名同学全部转段成功,进入到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多个专业方向攻读硕士学位。
南大古文字强基班的同学专业素质过硬,学术能力突出,综合性能力强,参与到“南大甲骨整理”、“古文字+AI”等科研项目中。
邹金君(南大2020级古文字强基班,2024级硕士,古文字专业转段)说:“在南大强基学习过程中,我的学术视野、知识储备不断提升。也正是在此间的不断探索,个人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逐渐明晰。……古文字有趣却而艰深……需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和‘但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沉静。”
多高昂(南大古文字专业2023级硕士)说:“大学阶段选择古文字学绝对是我最幸运的事之一。……大四的时候我去南大博物馆协助拍摄我校珍藏的甲骨片,触摸到三千年前古人刻写的一笔一划,那种与古人游的感觉无需多言,是真切而震撼的。”
李梓铭(南大2021级古文字强基班,已成功转段直博)说:“学习古文字是一场丰盛的体验……南大强基让学术志趣自由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