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选拔在线广东站

登录 | 注册

中山大学综合评价是否值得广东考生报考?

2024-10-10 09:35|编辑: 任老师|阅读: 54

摘要

中山大学作为一所学术水平强、专业广泛的知名学府,其综合评价招生为广东考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录取途径。考生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考虑报考该校的综合评价。

中山大学2016年首次在广东省实施基于高考基础上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积极探索有利于高校人才选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录取模式,转变以高考成绩为唯一标准的录取方式。改革试点工作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先行先试,目前以扩展到广州、深圳、珠海三个校区,并且所有大一新生都先集中在广州南校园培养,后续再根据各专业去往各自校区。

广州校区充分发挥文理医传统学科优势,加强基础学科建设;珠海校区对接国家海洋战略,新增布局海洋学科群,彰显中山大学学科特色和优势;深圳校区重点布局建设医科、新工科和农科,促进理工科的快速发展,增强医科办学影响力。中山大学不但人文社科很强,而且它的自然学科和医学学科也是实力强劲。

为了帮助考生及家长全面了解广东省中山大学综合评价招生相关政策信息,我们准备了《2025年中山大学综评报考指南》点击红字即可预约领取哦~

中山大学综合评价概况

从中山大学发布的2024综合评价招生简章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招生专业相对是比较冷门的,仅有的王牌热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但从报考角度来看,计算机专业难度比较高,招生简章中特别备注:“该专业仅招收在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中获省级赛区一等奖及以上奖项的考生。”

那么中山大学为什么要把冷门专业都放在综合评价里面招生呢?

对于校方来说,把冷门专业堆放到综合评价批次,主要是想推高本科批次的录取分数和排位。因为时下部分家长甚至自媒体,他们看待学校层次的时候,直接按照往年的录取分数,给院校排先后次序。他们简单粗暴地归类,投档分数在620分的大学,就一定比618分的好!

对于家长考生来说,中大综评是否值得我们去考虑呢?这些专业真的不好吗?它有什么优势?适合哪些考生考虑呢?下面我们从多方面来进行分析,希望能帮到您。

首先,通过综评可以低分录取到中山大学。

中大综评采用的是85:15的模式,即结合高考分数的85%+校测成绩15%换算成综合分择优录取,在这种模式里面,校测1分等同于高考分数1.67分,所以我们可以争取在校测里面取得高分,低分录取到中山大学。结合我们今年学员的录取数据,物理类最低分603录到中大,相对比普通本科批最低投档分降了21分。而且中山大学的校测采用的是面试的方式,所以是比较容易取得高分的。

其次,增加多一次录取到中山大学的机会。

中大的综评是在提前批特殊类型招生批次填报的,如果综评里面有你喜欢的专业,那么我们可以在志愿表中只填想要的,然后选择不服从调剂,如果没录取到,也不影响后面普通本科批的录取。

如果对专业没有太多要求,那也可以大胆报考。毕竟中大是全国TOP10的名牌大学,其吸引力、影响力和光环都是很多高校难以企及的,并且在广东的企业里面,认可度也是非常高的。600+的分数上中大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毕竟物理类20000名或历史类3000名,也不能在211大学里挑到热门专业。

很多同学可能会担心综评录取的学生和普通录取的学生有所不同,事实上这种担心是没必要的。

综合评价录取的考生,培养质量及要求、转专业、学费、证书等同普通批录取的考生一致。进入中大学习后,拥有各种转专业、辅修、读研、二次遴选等学习方式,全校各校区院系的专业都提供了让你跨学科学习的机会。

(1)转专业。全校范围跨校区、跨学科、跨院系转,名额可达30%,大一到大四都可以申请。

(2)辅修。微专业、辅修专业、辅修学士学位,修满相应学分就可以拿到证书,每个春季学期都可申请。

(3)保(考)研,中大所有专业都是一流专业,都可以本硕博培养,有不少同学成功跨专业保研、考研,或去其他双一流高校、世界名校读研。

(4)学校还有入校二次遴选项目,目前新生入校即可参与遴选的项目包括8个:博雅学院,政治学、经济学、哲学(PPE),整合科学,保密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昆士兰大学联合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智慧交通,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永銮创新班本研一体化)等。部分二次遴选项目,打破了原有高考选考科目的限制,文理兼招,给全校新生更大选择空间。

在大一学年末,还可以参加拔基础学科尖基地班选拔,拔尖基地班的保研率达到80%。

所以在分数不够的情况下也有的可以考虑先通过综评低分录取到中大再争取通过以上方式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但是如果对专业是有具体要求的,我们也要慎重考虑后填报,我们也要做好,转不了专业的话是否能接受原专业。

中山大学综合评价里面的招生专业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与软科里面,也都有非常不错的表现。其中,其中药学是A-,计算机、外国语言文学类、预防医学、海洋医学都是B+,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结合了生物、医学和电子信息的工科专业,也是近几年比较热门的专业。在24年的软科评级及全国专业排名上,也有非常亮眼的表现。

从保研率上看,中山综评专业的保研率都是比较高的,所以如果想保研的考生,中大综评可以低分逆袭,抢占985高保研平台。

我们还可以从中大公布的各专业培养方案中了解到这些专业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专业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支持程度,在中大里面,这些专业还是不错的选择的。比较推荐的专业有遥感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化学工程与工艺、海洋科学、海洋工程与技术、中法核工程与技术。

各专业培养方案

01化学工程与技术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面向“海洋强国”战略、服务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海洋化工高层次人才需求,以创建一流化工学科为目标,建立了“化学工程”和“工业催化”为学科方向的“海洋化工”特色学科发展体系。拥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材料与化工”一级学科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已建成学位层次类别齐全、学生规模结构合理的“本-硕-博”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02测绘科学与技术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围绕“深空、深海、深地和极地探测”国家战略需求,主建“遥感科学与技术”交叉一级学科,重点部署先进遥感技术、大地测量与导航技术、极地与海洋遥感以及环境遥感等4个科研方向。学院建有“中山大学极地研究中心”,管理运维5000吨级的“中山大学极地”号科考船和我国首颗极地遥感小卫星,建设极地环境立体观测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发展极地立体监测技术,服务国家极地战略。已建立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本科设有遥感科学与技术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实行“思政、教学、科研与实践”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本科生进科研团队和参加学科专业竞赛。学院首届本科毕业生升学深造率达70%,去向落实率达94%,参加科研项目比例达86%,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1篇,获国际级、国家级竞赛奖项40项。

03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出发,对标支撑深圳“20+8”产业集群,坚持学科交叉,鼓励自由探索,瞄准材料与医科融合、材料与前沿集成电路技术融合、材料与能源和空天海洋技术融合等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矢志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一流新工科学院。

04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是工程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紧密结合的交叉学科,面向国家人民健康等重大需求,定位“背靠工科,面向医科,医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中山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医学和临床资源,采用“实验+实训+实践”的工科实践教学体系,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水平实践实习基地以及卓越工程师训练营,培养掌握生物医学工程和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具有解决医学相关领域实际问题及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开发能力,在生物医学材料、生物医学传感、医疗仪器等领域从事研发的高素质“新工科”人才。

05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依托中山大学深厚的医学基础,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双区优势”,以传染病防控为特色,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医学知识和公共卫生理论,掌握实用健康促进技术,具有活跃创新思维、国际视野和领导力的公共卫生精英人才。

已经具有完备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预防医学本科专业是“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学制五年,毕业后授予医学学士学位。该专业课程体系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三大板块,中大各附属医院作为学院临床教学基地,极大地促进了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深度交融;同时拥有广东省市区不同级别的专业实习基地(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部门、检验检疫部门等),有力保证了本科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06药学

药学学科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A类学科,拥有国家一流药学本科专业建设点。药学院(深圳)作为中山大学优势医科布局深圳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坚持四个面向,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打造生物驱动的创新药学与新药创制大团队,联合攻关,开展生物技术、生物药物和生物治疗等的基础与应用转化研究。形成了 “本-硕-博”药学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早配导师、早做科研、早进社区”的“三早”培养特色;以及培养具有“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的能够引领未来的拔尖创新药学领军人才的培养目标。

人才就业方向主要为:国际药物研发机构、跨国和国内知名制药企业、国家药品监督与管理部门、药物研发相关科研院所以及医院临床药学应用等。本院以升学率(攻读研究生)80%为本科培养目标。

07护理学

护理学专业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通过教育部护理学类本科专业认证,2020年,中山大学护理学科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位列中国内地第1名。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瑞典、泰国、新加坡、尼泊尔等国家和港澳地区的著名护理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超过30%的本科生及100%研究生有出国(境)交流学习的机会。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面广,2019年学院启动本科生“柯麟护理”菁英培育计划,为人类大健康事业培养高素质菁英人才!

08考古

考古专业已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博物馆、实验室、田野考古基地等教学科研支撑体系,具有民族考古与边疆考古、华南与东南亚考古、中外文化交流考古与外国考古、宗教考古、生物考古等多个特色研究方向。目前在最新QS世界大学考古学专业排名位居全球第69位。实施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并重、富有国际视野的培养体系,推行小班化、个性化和国际化的培养方式,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考古文博专业人才。

09旅游学

旅游学院目前是全球培养层次最全、培养规模最大的旅游高等教育机构之一,2023年在软科旅游休闲管理专业排名全球第三、中国内地第一。其中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两个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拥有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并与联合国旅游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受益面广泛的学术训练。学院与昆士兰大学开设本科联合培养双学位项目,入选并完成项目培养方案规定要求的学生,将可获得由两校颁发的双学士学位。学院毕业生在升学和就业两条赛道都拥有突出的竞争力。一批毕业生前往北大、清华、南大、浙大、港大、剑桥、宾大、普渡等国内外知名大学深造,而因文旅产业的高度渗透,毕业生也成功进入华为、腾讯、毕马威、携程、华侨城等知名企业就业。

10国际翻译

国际翻译学院中,其中英语、俄语、阿拉伯语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朝鲜语和西班牙语为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已与全球近50所高水平大学建立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学院毕业生升学深造人数逐年递增,其中出国(境)深造超六成学生前往世界排名前50院校,就业去向主要为国家党政机关、教育单位和中大型企业,毕业生在行业的认可度高,社会整体评价好。

11大气科学

大气科学学院前身是1961年创办的中山大学地理学系气象学专业。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其中院士1人,教授36人,副教授63人。学院全面推行的“大气英才班”,综合了班级和导师制的优点,以1:10的师生比配备专任教师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学院还积极邀请院士、行业内专家担任“校外辅导员”。学院本科教育设有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两个专业,设有气象系、大气物理与化学系、海洋气象系、空间天气系和冰冻圈科学系等五个学系。

12地质学

地质学类涵盖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质工程三个“本-硕-博”研究及人才培养方向,拥有地球动力学家张培震、地球物理学家高锐和数学地球学家成秋明三位院士为代表的雄厚师资。学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科学技术前沿,坚持“厚基础、强素质、重交叉、拓思维”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三阶段导师制、小班教学、实践教学和国际化培养机制,旨在培养创新性、复合型地学研究和行业专门人才。

13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

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涉及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科学、信息与控制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围绕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求,立足南海开发与安全,面向极地与深远海,致力于培养能够胜任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海上新能源开发利用、水声信息技术开发、海洋机器人设计、河口海岸与近海工程设计运维等相关工作,未来成长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大国工匠”精神的海洋工程领域总师型人才。

建设有广东省深海水声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海洋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中山大学深远海装备与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承担多项国家级重点和重大科技项目,人均科研经费位于学校前列,办学经费充足。积极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成立具有海工特色的中山大学水下机器人研究学社,系统培养学生电子信息、软件工程及自动控制等综合实践能力,打造本科生工程实训中心和创新实践作品展示空间,探索“小班制”教学模式,并依托学院的“海路通”超算中心、智能化拖曳水池及“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和“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船等平台开展学生实践实习。

学院和招商局集团、国家实验室、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均本科生升学率超过70%,保研率高。继续深造的学生,大多就读于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帝国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国内外知名学府;就业前景好,参加工作的学生主要就职于海洋工程与技术领域的政府部门、大型央企、科研院所等。

14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学院整合原有土木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设立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面向现代“大土木”工程的建造、运营、管理与维护,突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特征与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要求,重点建设基础设施运维、地下空间工程、海洋土木工程、城市水务、水资源水生态、智慧河海工程等学科方向,建立了“水土交融”的“大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学院从二年级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与学术活动,助力学生升学深造。

15海洋科学

海洋科学学院中,海洋科学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B+,排名全国并列第三,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显著进步。学院建有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和珠江口海洋生态环境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5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教育部“深蓝”海洋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学院按照一级学科培养本科生→二级学科培养硕士生→三级学科培养博士生的思路,以“四个融合”的培养模式为抓手,构建并实施了海洋科学专业“本硕博一体化”课程体系,形成了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地质和海洋化学四个方向的专业特色。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与率达100%。海洋科学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一大批毕业生成为行业领军人才和关键领域的管理人才,一大批本科生进入国际名校深造,本科升学深造率连续三年超过75%,研究生就业率100%。

16中法核工程与技术

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致力于培养世界一流核能工程、研发与管理人才,已构建一套成熟的国际一流人才培养体系。中法核借鉴十多年来学习和实践法国预科-工程师卓越教育的经验,开创大类培养和中法融合的培养模式,在大类培养基础上开展核学科通识教育,设置核工程与核技术(中外合作办学)和核工程与核技术两个培养方案,分别简称为居里班和鹤绂班。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结束后,学生分流到居里班和鹤绂班。居里班的培养理念为中法融合、夯实基础,融合法国预科-工程师培养模式,中法高水平教师采用讲学-导学-实践多样式课程促进学业,进一步夯实数理基础,开展第二外语(法语)教育。居里班通过考核的本科毕业学生均可获得推免资格。修完全部课程并取得规定学分,获得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证书和硕士毕业证书,同时获得国际通行的由CTI认证的法国工程师证书及欧洲工程师证书。鹤绂班的培养理念为发挥主动、个性探索,通过多门专业选修课引导学生进入核学科各前沿方向,发挥学生主动学习能力,鼓励开展第二课堂科研探索训练。

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一直名列前茅。近五年本科毕业生平均升学率为83%,研究生就业率100%,硕士读博深造率为26%,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中,60%以上被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中国广核集团、中核集团、远算科技和法国电力集团等国内外著名核能相关企事业单位聘用。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由自主选拔在线广东新高考团队(微信公众号:gdgkjzq)整理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中山大学综合评价2025中山大学综合评价

中山大学2016年广东省综合评价录取招生简章2016-06-01

中山大学综合评价可以转专业么?2020-11-02

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2023年综合评价招生计划及专业对比分析2023-08-15

中山大学2024年广东省综合评价招生专业有哪些?2024-05-06

中山大学2024年广东省综合评价选科要求2024-05-06

没有更多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