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录情况解析
浙大,是参与三一高校招生人数最多的大学,也是报考学生人数最多的大学,每年报名学生超过万人,参加校测人数超过6千人。但因为按专业招生,一方面专业冷热差异较大,另一方面,高中生对大学专业多数人基本不了解,或了解甚少。报名前一点不了解,简章出来就要填专业(高校现在普遍是大类招生,进校后再确认专业,给予一定的专业了解期),导致浙大参与招生的70个专业,入围首考分和最后的录取分,差距很大。如竺院的图灵班,计算机,医学等专业,首考入围分在430附近及以上;中性专业,如物理,化学,光电,生物医学工程等在415-420;一些相对“冷门”的专业,分数低于410,农学,海洋和国际校区的一些专业,分数则低于400分,最低下探380多分。在总分只有450的情况下,专业分差竟然达到近50分。这有专业冷热的原因,也有学生不了解专业,还有过早就让学生选定专业,高考分低的话,后面还不能转专业等的原因。有人从心理学分析,过早选定一棵树而失去一片森林,不少人都会犹豫难下决定。对名校,大类招生模式更好,可以让人有期望,虽然高考录取进校后,不少人最后确定的专业可能还不如当初报三一的专业。
对比高考面上计划招生,三一录取的学生,多数专业大约有50%的考生分数低于高考面上计划录取分。但浙大面上计划人数多,分数差别不会像复交这么大,即使分数低于裸考,多数专业分差一般在(2-8分)。
影响学生报考浙大三一除了直接报专业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进校后的转专业政策。2014年浙大开始参与浙江三一招生时,对于三一录取的学生,是限制转专业的,即选择即终生。有人调侃说,浙大这个规定等于“选择结婚就不准离婚”,这影响了部分学生报考的积极性。因学生高中对专业不了解,并不能确定自己是否适合学这个专业,万一高考分数高,比面上裸考招生的录取分数还高,就因为三一反而受限制,这让人难以接受。这也是导致多数专业三一录取分低于面上计划。后期,学校为吸引报考,有条件的逐步放开限制,如允许高考分高于面上提档分的同学在一学期后可以转专业,包括允许优秀学生直进竺院和参加竺可桢学院选拔等等。
港中深和南方科大,则采取不锁定的模式,校方此举目的是吸引更优秀的考生报考,因不锁定,对考生完全自由,不用担心后续高考分数高却被锁定走不掉的情况。两所高校此举是正确的做法,因浙江省批准参与三一招生的大学,高水平大学除复交浙科学院大学等外,就没有其他985大学了(同济,南大等高校多年努力争取浙江三一招生无果。上海的复交是因为招考改革试点入围,北清因为国内排名前2,中科大是因为中科院管理,C9南大,西交,哈工被排除),港中深和南科大相对省内普通大学又有一定优势,即这两所大学下面和同层次再没有其他大学竞争,所以它们采取这种模式。如同北清以上,也没有大学,北清根本不担心考生分数高放弃去其他高校的问题,它们锁定只是两校相互竞争,限制考生去对方。
在这种形式下,因无其他985大学甚至211大学竞争,港中深和南科大在浙江利用“三位一体”招收到一批优秀的考生(相比其他省份,浙江录取的位次是最高的,多数可以进985)。在高水平大学志愿顺序中,复交国科浙大,接下来就是港中深。等2021年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加入,哪怕专业都是新工科,热门专业,但在整个招生格局已定型的形势下,同样来自广东,国际化办学,学费高于其他,985的华南理工对港中深和南科大毫无优势。
港中深2022浙江录取情况,面上计划12人,最低分657分,平均664分;“三位一体”招生204人,录取平均分644分(比裸考低20分)。
南科大在学校出身上,最早走过一期先办学,毕业证却未得到教育部承认的经历,影响了学校的社会声誉。但近几年,在深圳市政府大力投入下(每年60亿),南科大高薪引进了不少知名教授,几乎每个学科都有2-3名顶尖的教授,其研究实力在新办院校中是最强的,国际排名也进入到国内10-15的位置,超过大半985高校。所以香港在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内地高校首批认可的10所大学中,就有南科大。包括教育部2022给南科大的推免率(推免率约35%)处于985前端,唯一欠缺的是没有帽子(双非),据传今年双一流评比南科大有可能入围。比较南科大和港中深,从大学学术排名,科研实力等南科大比港中深强(港中深是合作办学,不走内地的推免规则),但港中深毕业生的就业和国外深造情况比南科大好(和港中深商科强有一定关系,南科大国内名校读研优于港中深)。
华南理工大学在浙江存在感不是太强,一方面和学校宣传有关,另外和学校的顶尖学科,标志性学科不鲜明有关。比如西北工大,大家都知道其军工很强,飞机,导弹甚至船舶,水声等,一个没有湖泊远离海洋的内陆高校涉海学科也很强;华中科技大学,医学、计算机、机械等学科知名度很高。华南理工不好宣传,也可能和其强势学科是轻工(A+),是以前的造纸、制糖、食品等专业有关。招生上华南理工的地位比北方的大连理工和西部的西北工业大学稍好,但华工可是在发达的大城市广州。华南理工浙江的录取分数和位次,一般稳定在985高校中后端,分数在650左右,最低位次8052名,大连理工本部非中外合作,最低位次在11000名左右。参加浙江三一综招的是广州国际校区,一般分数会低于正常批次(类似浙大海宁国际校区),2021第一年录取的分数根据网上信息看,并不十分理想(表中数据不一定正确),低于办学类型(英语教学)差不多的港中深和南科大。
上科大隶属中科院,地点在上海,招生人数相对少,浙江学生的选择意愿度较好。从公布的高校推免(保研)率(36.1%)看,上科大排进国内前10,超过绝大多数985,无疑后期会进一步增加上科大的吸引力。
省内普通高校,浙江985,211就一所浙江大学,所以,浙江省的高校层次从浙大下来没有过渡,一下就到双非,且排第二的浙江工业大学在国内知名度并不高,之前一些省份还把浙工大放在二本招生(类似浙江也把一些其他省内的一本高校放二本招生,如昆明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所以在“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规则设计时,所有参与的省内高校都放开考生的选择自由度,不锁定志愿。此举自然是省内高校上面有100多所985和211大学,考生分数如达到,多数会选择其中的大部分985和211大学,选择余地较大。从录取分数上,985大学在浙江的最低录取位次在1.6万名左右,如果算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万名左右)和厦门大学马来西亚校区(3.6万),位次会更低一些。211大学则分化较大,一些边远省份的211分数会低于省内原一本招生的高校,如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等。主要是211大学品牌性远不如985,而且211高校确定时,有照顾各省平衡的因素。
因此,对于浙江省内考生来说,分数达到985和省外211,尤其北上广,武汉西安江苏等地的211大学的,选择去这些城市的大学的较多,而这些学校的分数,985通常在640分以上,211大学通常在630以上。而浙江省内普通高校,录取分数在650以上的,只有浙师大文科实验班,浙工大健行学院(部分)和温医大眼视光、临床5+3等个别专业,在630以上的,也只有浙师大理科实验班、师范类,浙工大健行学院,杭州电子科大计算机类、理工实验班等少数专业。在这种情况下,省内普通大学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要录取到630以上的高分学生就很难。
而省内各校又实行不锁定规则,这样,在600-630这个层次获得资格的学生,最终也不一定会选择报考。因这个分数裸分多数也能进这些大学的对应专业,而且还有一些会继续选择省外211低端和双非但学校实力比省内强,专业就业更好的大学,如省外的医科大学,计算机电子信息类专业,以及一些特殊类型的如海事、航空、审计、财经专业的大学。
从“三位一体”综合试点12年的报考和录取情况看,省内普通高校的报考积极性很高,但高考出分后,选择走三一通道的高分考生大多逃走,最后多数是低于该校高考面上计划录取分数的考生留下来。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是省内高校招生的招生量大,除三一外,面上计划招生的人数也不低,考生三一不选,后面再走面上录取的可能性也很大,这和南科大,港中深等主要是三一招生不同,考生省内高校的选择余地较大。
也有部分考生,在了解吃透省内高校的招生规则后,不但把省内高校当高考“备胎”,还把省内高校的三一面试当练习机会,等于免费进行了一次以上的面试实战。这也给高校出了难题,有的考生一看成绩大概率最后会逃走,但你又不能初审拒他,实际上是占用了真正想来的人的机会。这种情况,几乎所有大学都会有,这是规则加人性造成,高校的应对手段除了放大入围人数,也没其他办法。省内高校基本入围比例都是1:6,放大6倍,而且是按大学(类)招生,基本能保证大多数专业最后能够招满,无论高分还是低分,学校和考生之间博弈的心理和考生具体分数下具有的选择机会是一样的。如温医大的眼视光、临床医学等专业,录取分数高,考生如果估分在650以上,想学医,也没其他比温医大更好的去处,985大学医学院的临床5+3分数都不低;而宁波大学的工程力学(双一流学科),录取平均分在606,最低可能只有585,这些分数的学生,如果不去宁大,其他高校也不一定有更好的选择。如省内585分这个分数只能去浙江海洋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非临床专业),中国计量大学等大学。
最终,考生的选择都是在个人具体条件下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部分省内高校“三位一体”招生录取情况:
(1)绍兴文理学院
绍兴文理学院2022年““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录取情况:
小学教育(师范)专业,高考最高606分,最低575分。
学前教育(师范)专业,高考最高583分,最低539分。
科学教育(师范)专业,高考最高583分,最低576分,两者相差比较少。
机械类专业,高考最高558分,高考最低529分。
土木类专业,高考最高564分,高考最低538分。
(2)浙江工业大学
(浙工大2021高考录取分,健行学院为639,比三一最低分高39分;工大招生分数较低的大类有材料类600,生物工程607,食品科学与工程类604,化工与制药类603,分别比三一最低分材料类高31分,生物工程高15分,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高17分,化工与制药类高25分。三一多数专业的最低分都不到600分,而面上招生除中外合作,浙工大都在600以上。)
(3)温州医科大学
(温州医科大学2021招生专业“三位一体”分数和高考对比)
(4)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2021招生专业“三位一体”录取情况)
(宁波大学2021高考提档分和三一录取的最高分对比,如工程力学622,比三一最高分低1分;通信工程623,比三一高1分;机械类600分,比三一最高低4分;历史学619,低2分。普遍三一的最高分在高考面上提档分左右。再看三一最低分,综招最低分比高考提档分分差最大的有小学教育(师范)37分,工程力学创新班37分,历史学31分。)
(5)宁波财经学院
(2022宁波财经学院三一录取和面上招生分数对比)
(综招的最高分高于对应的高考提档分,最高最低分差大于40分,最高51分,多数在30分以上。高考提档分普遍高于综招平均分9-16分。)
如果只看结果,浙江乃至国内其他改革试点省份的综合评价招生,综招的录取分数普遍低于高考面上计划提档分,哪怕高校修改规则,如实行报考锁定,拿出热门专业等措施,也不能保证分数一定高于面上招生。因综招多数在高考或高考结束出分之前,对于参与综招的考生后面的高考分数有一个不确定性,而综招评价的依据是高中期间的学业和综合表现,两者既有正相关性,也有高考临场发挥等因素影响带来的负相关性。
录取分低的结果对于高校参与综合评价招生的积极性带来一定的影响,虽然综招评价的依据不仅是分数一个指标,但现有的规则中,高考分数占比仍是主要,而且为避免校测不准确性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少高校还降低了面试等非客观考察的占比。国内高考,在参与各方人员中,大家心目中最认可的就是高考成绩。之前自主招生叫停,和其测试的公正性有一定关系。
在这种背景和实施结果下,部分高校会提出综招是否有必要,现在的试点结果三一对一些高校就是“鸡肋”。如果综合评价招生招录的确实是综合素质好的学生,不完全唯分数一个评价指标,这种疑问也许不存在。那我们可以反问一个问题,综合素质好难道分数就低吗?如果分差超过30分,进校后的学习能力会对大学学习产生影响。因此,参与高校的积极性多少会被综招结果就是招低分膈应到(招生老师看到逆差30,没人因录低分开心),比高考花费了十倍的人力物力,却得到这样的结果。
但对北清,综招可能是它们最愿意采取的招生模式。因只有这两所学校可以做到,对于目标高中顶端学生的高中三年的过程监测。2019年北清在浙江三一招生人数分别为105人和85人,两校当年各种招生类型(高考52,保送38,高校专项、体育艺术等)浙江录取349人,三一录取人数占比54.4%,是面上计划人数的3.65倍。2020北清和中科大在教育部要求下退出浙江三一,北清浙江招生主要通过强基计划进行,招生人数为134人,面上计划60人,强基是面上计划人数的2.23倍。(中科大则只能通过面上计划70(原15人)和少年班170,强基计划31招生,原三一招生计划的105人,转入面上和强基计划及其他招生10。)
而其他高水平大学,只能通过首考成绩,校测来评价学生,面试虽然能测评出学生其他方面的特长和能力,但面试时间短,测试不规范(参与面试的老师基本都是临时抽调),老师们的问题事先没有目标、框架、考核目的,基本都是随机性提问,有的问题回答出或答不出,并不能评估出学生的综合尤其全面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所以,不少学校对于面试都把分差缩小在一定区间,担心测试不全面和考生投诉等等。如采取严格的结构化面试模式(保证程序和内容基本一致),但考生通过事先一定的目标培训,又可以破解和应对(如公务员面试)。面试(准确性、公正性、效能)问题是综招校测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不是公司企业,没有专门的部门(HR)把面试当做一项系统工作来做,这样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就大打折扣。
而且我们的高校千校一面,多数学校,除了分数差,录取的学生并无特别的要求,只有招飞、军校、警校、外国语大学、艺术类院校、竞赛保送等会对身体某些技能和指标有具体的要求,或一些理科院校对数理基础有较高要求(如中科大),其他,你能说出非成绩之外的要求吗?知识面考查,综合能力(逻辑、语言表达,组织领导,社会工作,学科特长等)考查等,这些大多还是和学习能力(成绩)有关。
浙江“三位一体”综招试点12年来,几乎所有参与高校的工作都是仅仅停留在如何设计报名条件,三项分数权重如何分配,以及组织报名、考试(笔试和面试)、录取、公布、宣传等程序性工作上,没有一所高校对综招等进行过系统性的研究,去建立一套完善的综合素养测评系统,包括面试老师的培训,问题内容,每个问题考核的目标,打分等等。不少高校不是想着如何更好地去招综合素质好的学生,而是把三一当做减少面上计划,提高面上分数线,保证一些冷门专业生源等的机会。
我们都知道,统一考试效能是最高的,三一综招是各校单独组织,一些学校还落地到具体专业组织(专业招生),使得三一招生的成本一直是一个问题,虽然浙江的大学可能不缺经费,但现有的招录结果,多数都是“录低录不了高”,那我们可以反问,如果不三一招,全部面上计划录取,难道他们的综合素质会比综招的低?
对中学、考生和家长,高中三年的目标就是高考,“三位一体”综招对考生的引导作用非常有限,最大的引导可能是学考成绩(A的数量),其他方面,竞赛等,这本来就是具有特长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而且竞赛如果进不到省队,拿不到铜奖以上,在强基计划和综招中,其他奖项(省1等级)都不是直接显性作用,你先要获得资格你的竞赛能力才有向高校展示的机会。
所以,综招对于考生基本就是一个遭遇战,中学真要去准备,也没有着力点。本来中学生涯规划课可以让学生尽早了解大学、学科和专业,不至于等看到简章要选择时,对部分专业还一无所知。但中学生涯规划在不少高中就是一个“花絮”课,因为这不是高考科目,和体育管理部门对待一些体育项目不是奥运比赛项目一样。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网络,作者浙江大学金涛教授,由自主选拔在线(微信公众号:zizzsw)整理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