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素材可以帮助同学们提升作文写作水平,因此日常素材积累十分重要。为此,北京高考在线团队特意整理了《人民日报》热门标题+金句+人物+精彩段落素材,具体如下:
最新知识点:2025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汇总
资料福利
高中作文提升,素材积累十分重要。同学们日常学习之余,也需关注近期的国际、国内大事、热门电影、重大赛事、新闻热点、时下潮流等内容,这些可能都会出现在作文考试中。
为此,北京高考在线团队整理了《2025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汇编》电子版资料,囊括高三整个学年的作文素材,可以帮助同学们提升作文写作水平。
【领取方式如下】
识别下方二维码报名领取资料
1、标题
1.从……说起
解析:此标题出自《人民日报》评论文《从一场食堂里的音乐会说起》,可用于以小见大的立意,同样适合正面立意的主题,如《从哪吒电影说起》,《从高中双休说起》等等。
2.让……照耀前行的正道
解析:此标题出自《人民日报》评论文《让文明的灯塔照耀人类前行的正道》,适合正面立意的主题,如《让诚信照耀前行的正道》《让创新照亮前行的正道》等等。
2、金句
1.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2.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
3.“清晖普遍三千界,小小为光正许然。”即使月光再盛,也不妨碍萤火虫自在发光。
4.站在文明传承的维度回望,古朴与时尚本是一体两面,相互赋能。
5.为一飞冲天欢呼,更要为沉潜笃行喝彩。
6.准方向就坚定向前,要相信,走起来就会有路,跑起来就会有风。
7.别为了尚未发生的事提前焦虑,别因为即将到来的事乱了节奏,人生不过见招拆招,只要你内心笃定,前方自会繁花盛开。
3、人物素材
1.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
【事迹】胡浩,1984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同年进入航天系统。2004年,受命组建月球探测工程中心(现为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至今耕耘探月工程二十余载。先后担任月球探测工程中心主任、探月工程副总指挥、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等职务。主持完成了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任务,成功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和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为探月工程圆满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点评】从心系苍穹的老一辈科学家,到一批能挑大梁、担重任的年轻骨干专家,一代代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梦想在此刻交汇——有青春的憧憬,“我们这代人见证科幻照进现实,有天然的民族自豪感。”90后青年一代说,要传承好航天梦的接力棒;有攻坚的激情,“越是难走的路,越想走一走。”工程队伍中的中坚骨干说;有一生的坚守。“航天精神,就是我们的指南针。”胡浩认为,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精神的延续,“需要我们用一生去践行。”【适用主题:航天精神,担当,梦想,迎难而上】
2.热心人黄亚林
【事迹】深夜,重庆长寿区葛兰镇中心街一家副食店突发火情。烈火肆虐,浓烟滚滚,副食店二楼防盗窗内传出呼救声。危急时刻,一名中年男子逆火而上,徒手攀爬至距地面5米高的窗户边,用锤子砸开防盗窗,将女孩拉出窗户、送到楼下。救人者名叫黄亚林,他为被困小女孩砸开“逃生门”的短视频,随即在社交平台刷屏。
【点评】逆火而上、徒手攀爬、破窗救人……黄亚林的事迹,是对“英雄无畏”四字的生动诠释。烈火熊熊、危险万分,但他毫不犹豫,心中唯有救人之念。他忘却自身安危,顶着热浪攀爬,与死神赛跑,将小女孩从火海中救出。这是怎样的勇气和担当!在那一刻,黄亚林用行动诠释了舍己为人的真谛,闪耀着动人的人性光辉。
烈火映照的不仅是勇气,更是一个普通人内心最朴素的善意。黄亚林的义举背后,藏着一段往事:多年前,一场大火吞噬了他的家,政府的支持、邻里的援手让他得以重建生活。这份温暖的经历,使得他选择将善意传递下去。困境中感受到的善意是一颗种子,往往会在他人危急时破土生发。
正如网友所说:“哪有什么超级英雄?不过是凡人披上了责任与良善的铠甲。”在我们的生活中,黄亚林这样的平凡英雄并不少见。四川成都郫都区安靖街道方桥村,一辆小汽车冲入府河,驾驶员陷入昏迷,市民焦大银用石头砸开车辆后挡风玻璃,与他人合力将驾驶员从车里救出。陕西石泉县城关镇向阳社区,居民杨亮看见对面居民楼窗户冒出浓烟,听到有人呼救,迅速找来绳子和梯子,翻窗入屋,成功救出被困母子。危险时刻站出来的英雄,可能是司机、维修工、快递员……他们有不同的人生轨迹、奋斗经历,却有共同的精神特质:对生命的敬重、对善意的坚守。【适用主题:平凡英雄,善良,勇气,担当】
3.古籍修复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袁东珏
【事迹】袁东珏是四川古籍修复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24年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袁东珏与古籍修复结缘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古籍修复工作停滞多年,有待重新起步。1983年,在四川省图书馆从事图书修补工作的袁东珏被推荐参加了古籍修复培训班。“回来后我就想,我一定要干这个。”一年的系统学习,让袁东珏彻底爱上古籍修复。1984年,培训结束后,她开始筹备四川省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室。当时,袁东珏不仅带回来很多东西,诸如染纸的植物原料、修复用纸等,还天南海北地去淘各种工具、材料。那台压平机,就是她托人从南京买来的。还有古籍修复中心至今仍在使用的几张修复桌,也是她当时从上海图书馆抄来图纸,找人现做的。
在袁东珏的努力下,古籍修复室基本成型,有了成体系、成套的工具材料,也有了标准化、规范化的修复工作流程。接下来整整18年,在这间修复室里,她只身一人扛起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工作。据统计,她修复的各类珍贵古籍及书画、图档资料多达355种、4088册,总量超55000叶,其中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有25种、190册、7350叶。袁东珏非常注重专业人才培养。截至目前,她已正式收徒38人,并通过各类授课形式教授学生达千余人次,她身边的徒弟已经是四川省古籍修复的中坚力量。
【点评】“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这是明代收藏大家周嘉胄在《装潢志》里记述的古籍修复师。袁东珏的“补天之手”,小巧、白皙,握着很温暖,却颇为粗糙,细看,手掌和手指上都是纵横交错的裂纹。“干我们这行久了都这样。修复经常要碰水,还不能经常擦护手霜,护手霜含有化学成分,会对古籍造成伤害。”这位已经干了40年古籍修复工作的老太太搓了搓手,笑着说。40年,是她用行动来表示:这是她热爱的事业,她愿为之双手粗糙,更愿为之枯坐“冷板凳”。无论是最初一人、一室坚守18年,还是后来放弃退休生活接受返聘,袁东珏始终以匠心守望初心,以妙手缀补时光碎片,让一部部受损古籍获得新生。【适用主题:热爱,生命价值、文化传承、坚守】
4.追梦人刘政
【事迹】从物业工作人员转岗成为一名律师,乍看有些“跳脱”的身份转变背后,藏着一段长达10年的追梦旅程。2015年毕业后,刘政来到北京大学,从保安干到物业,“六战法考”终于通过。怀揣一颗深造之心,他脚踏实地向着自己的法律梦想迈进。今年初,他已进入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他的励志故事生动诠释了何为“有志者事竟成”,收获众多网友点赞。
【点评】一个人的生命应该怎样度过?当奋斗成为底色,当努力成为习惯,岁月便会给人最好的答案。一鼓作气的成功,令人羡慕。屡败屡战、愈挫愈勇的坚韧,弥足珍贵。连续6年备战法考,多次离成功仅一步之遥,他咬咬牙从头再来;攻读在职研究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吃力没拿到学位,他苦练英语并再次报考……人生的课堂里,失败是必修课,挫折是必考题,但面对暂时的失利,刘政没有“躺平”,也不“脆皮”,而是沉下心来再次打开书本、开启新的征程,一次次重新“推石上山”。“心若在,梦就在”,沉潜的定力、奋斗的恒心,在任何时候都像金子一样宝贵。【适用主题:奋斗,梦想,坚持,沉潜,学习】
5.抗日英雄赵尚志
【事迹】1925年,17岁的他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前往黄埔军校,开启革命生涯。九一八事变后,赵尚志在东北发展抗日武装,主持创建了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1936年8月,赵尚志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指挥部队在近40个县境内开展游击作战。赵尚志善于利用东北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形环境,在冰面上、雪地里、树林中与敌人展开斗争,1937年3月,赵尚志率领200余人在林区与数倍于己的敌军交战,在这场著名的“冰趟子”战斗中,共毙伤日伪军300余人。在赵尚志的领导下,抗联战士在茫茫林海中神出鬼没,赵尚志这个名字逐渐成为了敌人的噩梦。赵尚志领导的东北抗联第三军实力不断壮大,引起了敌人极大的恐慌,他们调集重兵疯狂进行多次“讨伐”“清剿”,导致抗联部队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同时他们万元悬赏令通缉赵尚志。以天为被,以地为床,缺衣、缺粮、缺武器,有时甚至几十天都吃不上盐,即便在这样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赵尚志依然保持着乐观的精神。“钻入池塘蟹逃虾跳,草甸蛙声叫闹,眼巴巴盼待贼兵到,打死活抓不少”这是赵尚志用笔名“向之”写的诗歌《春日卡击》。1942年2月,特务刘德山在赵尚志身后开枪偷袭,赵尚志腰部中弹后不幸被捕,最后因失血过多壮烈牺牲,年仅34岁。穷凶极恶的敌人割下了他的头颅,把他的躯体扔进松花江的冰窟中,他的头颅被运到长春请功,一度下落不明。2004年,一个颅骨在长春市中心施工地被发现,经专家学者研究,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检验鉴定,确定这就是抗日英雄赵尚志的头颅。2008年10月,赵尚志颅骨安葬仪式隆重举行,一代抗日名将终于魂归故里。
【点评】当您走过车水马龙的尚志大街,可否听见积雪下传来的脚步声?那个身高1.62米却让关东军悬赏万元“一钱骨一钱金”的将军,用生命诠释的答案至今叩击人心:一个人究竟能有多坚韧?一具血肉之躯究竟能承受多少苦难?一个灵魂究竟能迸发多大的光芒?白山黑水之间,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英雄的热血;每一道山岭,都回响着英雄的诗篇。【适用主题:爱国情怀】
4、精彩段落
1.美,是衡量一个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美感的民族,美的意识诞生之早,美的创造之辉煌绚丽,美的开掘之深刻高远,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是突出的。走进博物馆,一大感受就是美不胜收:商周的威严之美,春秋战国的朴拙之美,秦汉的豪放之美,唐代的雍容华贵之美,宋代的优雅清丽之美……令人目不暇接。中华民族自古就追求和谐之美、意境之美,提出“美善合一”的理论,为世界美学贡献巨大。中华民族把美融进了日常生活,举凡一砖一瓦、一屋一室、一杯一碗、一衣一履、一笔一画,无不承载美、托举美、展现美。今天,很多以传统纹样为灵感开发的文创产品风靡一时,购买者纷纷赞叹“老祖宗审美在线”。【适用主题: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2.任何创造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每个时代富于原创力的要素,总要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捕捉。《山海情》《人世间》等之所以热播,是因其生动刻画了时代浪潮下中国人物质生活的改变和精神世界的成长;“尔滨热”抓住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靠打造冰雪旅游超级IP和“全民宠客”式服务硬核出圈;“村晚”“村BA”一头连着广大农民的文化热情,一头连着乡村全面振兴的蓬勃生机,悄然重塑当下的文化版图。【适用主题:原创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追求,保护传承就是留住文脉的“根”与“魂”。吊脚楼依山傍水、随形就势,体现古人对自然的敬重与顺应;侗族鼓楼榫卯咬合、严丝合缝,凝聚着古代建筑的营造智慧。坚守根基、深挖富矿,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传承弘扬。【适用主题:传统文化】
3. 星光不负赶路人,时光褒奖奋斗者。筑梦、追梦、圆梦过程中涌动的正能量,不仅让个人充满朝气,更让整个社会永葆青春。新时代新征程,一束束奋斗者的光芒,必将汇聚成昂扬奋进的耀眼火炬。【适用主题:梦想,奋斗】
4. 不给自己设限,才能打破人生的极限。同样在北大担任过保安的张俊成,发奋学习通过成人高考拿到北大文凭,毕业后创办职业学校;曾在清华大学当切菜工的张立勇,自学英语并高分通过托福考试,出版多本书;外卖骑手雷海为,在送餐间隙背诵诗词,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获得第三季总冠军……他们并没有很高的起点,却凭借一颗向上生长的心,最终绽放出夺目的光彩。这些“逆袭”故事的主角,用亲身经历一次次证明,梦想从来不是高不可攀的,不要用自己的过去定义现在,而要用现在的奋进去创造精彩的未来。【适用主题:超越,梦想,积极向上,奋斗】
5. 把观察视线拉长、把时间坐标扩展,不难发现,只有专注的人才能在一个领域深耕不辍,只有精钻的人才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10910米,是我国进军“深地”的新纪录。回望来路,上世纪70年代,我们拥有了第一口井深超过7000米的井;突破8000米,历经29年;迈入9000米,历经15年;冲破10000米,仅用3年。加速突破,得益于数十年如一日的“向下再向下”。航空航天,大国重器,科技新秀……没有一茬茬接力,没有一干到底的劲头,很难拿出像样的成绩,更谈不上“从跟跑到领跑”。【适用主题:坚持,追求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