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发布,为未来五年国家发展绘制了详细蓝图。其中,“十五五”规划中提到了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探索多元技术路线、典型应用场景、可行商业模式、市场监管规则,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北京高考在线团队整理了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推荐阅读:2025-2026年度各类权威大学及学科排名数据汇总
潜在“十五五”规划中的六大未来产业及就业方向
一、量子科技
(一)热门专业及方向(供参考)
1.量子信息科学专业
就业方向:在科研机构和高校从事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的基础研究与教学工作;在量子科技企业、通信公司及金融机构参与量子芯片研发、量子算法设计或量子加密应用等项目。
2.物理学专业(量子物理方向)
就业方向:在高校从事量子物理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通信、高科技企业、国防军工、医疗、金融等行业参与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传感等技术的研发、应用与管理。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量子计算方向)
就业方向:侧重于量子算法设计、量子编程、量子软件开发等,将计算机技术与量子理论结合,推动量子计算应用落地。
4.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量子器件方向)
就业方向:如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传感等,毕业生可在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从事量子器件研发、设计与测试等工作;也可在高校或企业中参与量子技术的应用研究与产品开发。
5.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量子信息方向)
就业方向:集中在科研与企业两大领域:一方面可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量子算法、量子计算理论等基础研究与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能在量子科技企业、互联网巨头的量子实验室等,参与量子芯片研发、量子通信技术应用等项目,推动量子技术的产业化落地。
6.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量子材料方向)
就业方向:主要就业于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高校及军工等领域,从事量子材料研发、量子器件设计、量子传感技术应用等相关工作,推动量子科技在通信、计算、医疗等领域的创新与应用。
(二)参考建议
若对理论研究更感兴趣,可选择物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专业;若更侧重工程应用,则适合考虑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向;如果对材料领域有兴趣,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需要留意的是,量子科技属于高度交叉的学科领域,建议在大学阶段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与实习实践,有意识地培养跨学科能力。此外,为进一步深化专业能力,推荐在本科后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推荐报考院校】
中科大、清华、北大、西电、山西大学、福州大学、安徽大学、太原理工、湖南大学等。
二、生物制造
(一)热门专业及方向(供参考)
1.生物工程
就业方向:生物发酵企业、生物制药企业、生物化工企业,从事生产管理、工艺开发、设备设计等工作。
2.生物技术
就业方向:科研机构、生物技术企业,从事研发工作,如开发新型生物产品、优化生物合成路线。
3.生物制药
就业方向:生物制药企业、医药研发机构,从事药物研发、生产、质量控制等工作。
4.合成生物学
就业方向:合成生物学企业、科研机构,从事基因编辑、生物系统设计等工作。
5.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化工方向)
就业方向:生物化工企业、化工设计院,从事工程设计、工艺优化、生产管理等工作。
6.生物材料
就业方向:生物材料企业、医疗器械企业,从事材料研发、产品设计、质量控制等工作。
(二)参考建议
生物制造作为高度交叉的学科领域,要求从业者除掌握专业课程外,还需拥有扎实的数理化基础、工程思维与计算机技能。在此基础上,若希望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建议结合个人兴趣与高校的优势专业进行选择。
【推荐报考院校】
清华、中科大、天大、江南大学、武汉轻工大学、山西大学等。
三、氢能和核聚变能
氢能
(一)热门专业及方向(供参考)
1.氢能科学与工程
就业方向:可在氢燃料电池企业、新能源汽车企业、科研院所等从事技术研发、系统设计、项目管理等工作。
2.储能科学与工程
就业方向:在储能设备制造企业、能源互联网企业等从事储能系统研发、设计、运维等工作。
3.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就业方向:可在新能源企业、电力公司等从事新能源开发、氢能应用等相关工作。
4.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就业方向:在氢能汽车制造企业、加氢站、能源互联网企业等从事电气系统设计、运维等工作。
5.材料科学与工程
就业方向:在氢燃料电池企业、储氢设备制造商、汽车材料研发中心等从事材料研发、生产等工作。
6.机械工程
就业方向:在整车制造企业、氢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汽车研究院等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研发等工作。
(二)参考建议
若对技术研发感兴趣,可选择氢能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若倾向于工程设计与应用,可考虑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同时,关注高校的专业实力、师资力量和实践教学资源,有助于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推荐院校】
华北电力大学、上交、中科大大连所、清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江苏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等。
核聚变
(一)热门专业及方向(供参考)
1.核工程与核技术
就业方向:可在核电站、核聚变研究机构、能源企业等从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等工作。
2.物理学(核物理方向)
就业方向:可进入科研机构、高校或企业从事核聚变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
3.材料科学与工程(核材料方向)
就业方向:可在材料研发企业、核聚变装置制造单位等从事材料研发、质量控制和工程应用工作。
4.电气工程
就业方向:可在能源企业、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等从事电气工程设计、研发和维护工作。
5.工程物理
就业方向:可在核聚变研究机构、能源企业等从事工程设计、技术研发和项目管理等工作。
6、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就业方向:
电力行业:在火力发电厂从事锅炉、汽轮机等设备的运行与维护,以及热能转换过程的监控与优化;在核电厂参与核反应堆的运行管理、核岛设备的检修等工作;在水电厂,负责水轮机的调试、水电站的运行调度等。
机械装备制造行业:参与燃气轮机、蒸汽轮机、内燃机、发电机、锅炉等动力设备和热工设备的设计、制造、装配与调试,提升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
暖通空调行业:负责建筑物的供热、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运行管理。
环保领域:利用专业知识开发和应用能源高效利用与污染物减排技术,参与工业废气、废水的处理项目,通过优化燃烧过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二)参考建议
以上专业方向均需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以及对核聚变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建议在大学期间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实习实践,积累相关经验和技能。
【推荐院校】
中科大、清华、哈工程、中大、南华理工、东华理工等。
【交叉学科方向】
核聚变+计算机科学、核聚变+电气工程。
四、脑机接口
(一)热门专业及方向(供参考)
1.生物医学工程
就业方向:可在医疗设备研发、生物材料制造、医院设备维护、医学信息化、科研等领域就业,也可转向医疗投资、科普等跨领域工作。
2.电子科学与技术
就业方向:在半导体、集成电路、通信、光电子等领域从事芯片设计、工艺研发、硬件开发、系统集成等工作,也可在高校、科研机构从事教学与科研,或在相关企业从事技术支持与管理。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AI算法方向)
就业方向:就业于互联网、金融、医疗、智能制造等领域,从事AI算法研发、数据分析、智能系统设计等工作,也可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教学与科研,核心方向是利用算法技术推动行业智能化升级。
4.控制科学与工程(机器人方向)
就业方向:可在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智能汽车、人工智能、智慧医疗等领域,从事机器人研发、系统集成、算法设计、运维管理等工作,也可在高校、科研机构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5.材料科学与工程
就业方向:可在新能源、半导体、航空航天、生物医疗、传统制造业等多领域从事材料研发、生产、检测、管理及教学科研工作,就业方向涵盖新材料开发、工艺优化、质量控制、技术咨询等,服务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及传统产业升级。
6.神经科学/临床医学
就业方向:神经科学专业主要在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及管理工作;临床医学专业可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医疗、预防工作,或在医学科研、教育、医药企业等领域发展。
(二)参考建议
脑机接口是高度交叉的前沿领域,建议优先选择开设相关专业或有脑机接口研究平台的高校。部分高校已设立未来技术学院或医工交叉平台,可重点关注。大学期间可参与科研项目,积累实践经验,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推荐院校】
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哈工大、武汉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
【研究生相关专业】
脑机接口与神经工程、智能医学工程、微电子可续与工程等。
五、具身智能
(一)热门专业及方向(供参考)
1.机器人工程
就业方向:机器人本体研发、运动控制算法工程师、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
2.人工智能
就业方向:算法工程师、AI系统架构师、多模态感知开发。
3.控制科学与工程
就业方向:控制算法工程师、系统集成专家。
4.智能科学与技术
就业方向:认知模型研究员、人机交互设计师。
5.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就业方向:数据标注工程师、云端AI平台开发。
6.电子信息工程
就业方向:传感器工程师、硬件架构师。
(二)参考建议
从事具身智能这一多学科融合领域,需构建“技术深度×场景广度”的复合能力:首先要扎实掌握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物理(刚体力学)基础,并精通Python、C++等编程语言;同时应通过参与机器人竞赛及科研项目以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并持续关注行业前沿技术(如多模态大模型、世界模型),通过开源项目与顶会论文保持学习能力。在专业选择上,可结合个人兴趣与院校资源,若偏好动手实践与机械设计,可优先选择机器人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若热衷于算法与人工智能,则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更为适合。建议选择交叉学科专业或通过辅修拓展知识面,并优先考虑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及紧密校企合作的高校,以此系统性地提升自身竞争力。
【推荐院校】
清华、浙大、哈工大、武汉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
【交叉学科方向】
具身智能+元宇宙、具身智能+伦理法律
六、第六代移动通讯篇
(一)热门专业及方向(供参考)
1.通信工程
就业方向:可在运营商、设备厂商从事网络规划、设备研发等工作,是6G技术研发的核心专业。
2.电子信息工程
就业方向:涵盖通信设备研发、芯片设计制造、智能硬件开发、物联网应用、信号处理等领域,可在华为、中兴、三大运营商等企业从事硬件设计、软件开发、网络优化等工作,也可在科研院所参与前沿技术研发。
3.网络空间安全
就业方向:可在运营商、设备厂商从事网络安全运维或技术研发工作。
4.物联网工程
就业方向:在6G万物互联场景中,可参与工业物联网、智慧家居等领域的通信模块设计与系统集成。
5.量子信息科学
就业方向:主要就业于科研机构、高校、量子科技企业及军工等领域,从事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算法研发等工作,或参与国防科研项目及量子技术管理。属于国家战略急需领域,人才缺口大。
(二)参考建议
在专业选择上,若对硬件研发感兴趣,可选择电子信息工程;若更侧重网络设计与系统运维,则通信工程更为合适。值得注意的是,许多高校实行大类招生,学生可在入学后通过基础学习,在大二时根据兴趣选择具体方向。鉴于6G研发涉及多学科深度交叉,建议在本科阶段扎实打好数理基础,毕业后通过考研深造或工程实践,在特定领域进行深入积累。
【推荐院校】
东南、复旦、南大、北理工、电子科大、华科、西电、北邮等。
【交叉学科方向】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智能超表面(RIS)、通信感知一体化。

























